正月初五为什么吃饺子
正月初五为什么吃饺子
除了年夜饭要吃饺子,正月初五叫“破五”,也要吃饺子。有一种说法是,从初一到初五几天之内禁忌较多,人们不可“轻举妄动”,一过初五,就基本上过了年禧,不再禁讳了,所以要吃饺子祝贺。特别的是,在今天津及附近地区(例如沧州市),还有"包饺子,捏住小人嘴"的习俗,说是让小人来年闭上嘴,少说坏话。
大年初五吃饺子的寓意
民间俗语有言: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转,初四烙饼炒鸡蛋。初五捏上小人嘴,初七人日吃寿面。因此正月初一和初五都有吃饺子的习俗。春节第一天吃饺子,是为了迎接新年,寓意辞旧迎新。到了第五天吃则承载了人们期盼吉利、幸福的寓意,而且这一天是财神的生日,户户放鞭炮吃饺子也是象征着对神的恭迎与敬重。在大年初五这天煮的饺子,是有特殊意义的,俗称“捏小人嘴”,就是把不好的运气按下去。而且包饺子的过程中,也是很有讲究的,要用到手一下挨一下的沿着饺子边捏,寓意着这样可以避开周围的流言蜚语,让生活变得越来越好。再加上该日是驱赶穷神,迎接财神的日子,包好的饺子又像个元宝似的,有着聚财之意,所以一家人都会围坐在一起吃饺子,既团圆又喜庆。
破五为什么吃饺子
破五吃饺子是为了破除霉运,召唤财运
破五时期,吃的传统食物是饺子,破五吃的饺子,俗称“捏小人嘴”,因为包饺子时,要用手一下挨一下地沿着饺子边捏,据说,这样可以规避周围谗言,让生活变得顺遂起来,破五当天正是驱赶穷神,迎接财神的日子,而饺子的外形和元宝相似,初五吃饺子还有聚财之意。
饺子的来历与发展历史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中国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中国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肴。
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饺子形状基本类似。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在中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
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今天的饺子一模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
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
元朝称饺子为“扁食”。明朝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刘若愚的《酌中志》载:“初一日正旦节……吃水果点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语。
清朝时,出现了诸如“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有关饺子的新的称谓。饺子名称的增多,说明其流传的地域在不断扩大。
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有些地区的人家在吃饺子的同时,还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饼,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鲜菜。象征三阳开泰。台湾人吃鱼团、肉团和发菜,象征团圆发财。
饺子这一节目佳肴在给人们带来年节欢乐的同时,已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