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冬至是几月几日2023
2023年冬至是12月22日11点27分09秒,冬至是太阳直射点南行的极致,冬至这天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太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太阳高度角最小,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冬至也是太阳直射点北返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南回归线向北移动,北半球白昼将会逐日增长。
冬至吃汤圆的由来和寓意
1.寓意团圆
冬至吃汤圆实际上意味着圆圆的。因为汤圆是中国非常有代表性的食物,它的形状是圆的,一般在元宵节吃,这意味着团圆。事实上,冬至节吃汤圆也是团圆的标志,而且一般都是甜的。所以在冬至节,吃一碗软绵绵的汤圆,意味着全家团圆、幸福、甜蜜。
2.添岁
冬至吃汤圆,也是古代添岁的意思。因为在古代,冬至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具有辞旧迎新的意义,冬至会有各种祭祖活动。祭祖时,汤圆必不可少,所以一碗汤圆要先祭祖。纪念仪式结束后,汤圆不能扔掉,而是应该分发给家人,尤其是年轻一代,这也被称为“生日”。因此,冬至期间,汤圆成为大家必须吃的食物之一。
3.滋补身体
糯米是一种温暖的食物。如果你平时多吃,里面很容易干。但是在冬天吃是非常好的。而且,糯米的营养价值非常高,因此是冬季的营养食品。制作汤圆的主要原料是糯米,所以用糯米制作的汤圆自然美味,营养丰富。而且,据说冬天吃汤圆可以驱寒,不再怕冷。因此,冬至吃汤圆成了大家的冬至食品。吃过之后,很容易感到饱,不怕冷。
因此,冬至吃汤圆的由来和寓意依然源远流长。虽然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美食也越来越多,但冬至吃汤圆的习俗仍在延续。事实上,这一传统习俗不仅有其历史渊源,也有一定的原因,因此我们应该更多地遵循这一饮食习俗,并将其传承下去。
冬至有哪些故事
冬至的故事一
中国人自称炎黄子孙,而冬至节有起源于黄帝和尧帝两种说法。《史记·孝武本纪》中记载一大臣向汉武帝说,“黄帝得宝鼎神筴,是岁己酉朔旦冬至,得天之纪,终而复始。于是黄帝迎日推筴,后率二十岁,得朔旦冬至。”这个记载表明黄帝时就把冬至日作为岁首,乘坐“朔旦”。另一种说法是尧帝曾令和叔居住在北方,观察太阳运行的情况,进而确定冬至的时间。这些传说故事虽然现在不可考证,但是足以说明冬至在我国古代便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
冬至的故事二
冬至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习俗是来源于民间故事,相传有一个叫共工氏的人,他有个不成材的儿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但是这个疫鬼最害怕赤豆,于是人们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来趋避疫鬼,祛病防灾。在古代,其实人们在冬至日用糯米饭包裹各种各种蔬菜,肉类作为馅料,可以祭祖又能赠送亲朋好友的。至今冬至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也一直延续下来了。
冬至的历史渊源
中国的星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廿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北斗七星会指向不同的方位,即所谓“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与干支时间以及八卦等是联系在一起的,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西汉武帝时期,将“二十四节气”吸收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北方中原地区农事的历法补充,采用土圭测日影法在黄河流域测定“二十四节气”。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来定的,即在一个为360度圆周的“黄道”(一年当中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路径)上,以春分点为0度起点,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为一个“节气”。在传承发展中,二十四节气被列入农历中,成为农历一个重要部分。
冬至的习俗
1、祭祀
冬至节亦称冬节、交冬。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
2、吃水饺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3、九九消寒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到六九,沿河看杨柳;七九河冰开,_燕子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