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名网 > 民俗百科 > 百科知识 >

关于腊八节的习俗故事

时间: 婉玲 百科知识

关于腊八节的习俗故事

从前,有一户人家,有爸爸、妈妈和儿子三口人。爸爸是个勤快人,60多岁了,还是天天鸡叫起床、天明下地。他常说:“摇钱树,人人有,就是自己两只手。”妈妈过日子很节俭,一天三顿精打细算,省吃俭用,她总说:“聚宝盆,不算好,勤俭才是无价宝。”他们家粮囤冒尖儿,院子里瓜棚遮天,瓜果蔬菜终年不断。

老两口这样勤快,可他们的儿子却好吃懒做,整天吃饱了就睡,邻居管他叫“瞌睡虫”。老两口年纪越来越大了,爸爸常对儿子说:“要吃饭,得流汗。你不要光睡觉,也得学会种庄稼。”妈妈也说:“爹娘只能养你小,不能养你老,你要学会过日子呀!”

“瞌睡虫”哼两声,这个耳朵听,那个耳朵冒,什么也没有听进去。不久,“瞌睡虫”成了家。媳妇和他一样懒:日头不落就睡,日出三竿不起。踢倒了油瓶也不扶,大家叫她“没底锅”。

过了几年,老两口得了重病,他们把小两口叫到床前,嘱咐说:“要想日子富,鸡叫离床铺,男应勤耕耘,女当多织布……”不久,老两口就先后去世了。

“瞌睡虫”看着老两口积下的满囤粮食,对媳妇说:“吃不愁,喝不愁,何必种地晒日头?”“没底锅”看着老两口留下的满箱衣被,对丈夫说:“冬有棉,夏有单,何必纺织日西偏?”他们俩谁也没把老人的话记在心上,每天照样光吃不干。

一年一年过去了,老两口留下的地成了荒草园,家里的柴米油盐也用光了。这年腊月初八,北方呼啸、大雪封山。小两口没吃没穿,偎在破房子里打哆嗦。这时,他们后悔已经晚了。最后,他们找遍了缸底、囤缝、墙边、老鼠洞,好不容易扫出一些黄米、玉米、豆子、花生粒,混在一块煮成粥。谁知端起碗刚想喝,一阵大风刮倒了房子,把两人都压死了。

后来,每年一到腊八,大人们就熬这么一锅粥给孩子们喝,让他们记住懒人的教训,从小养成勤劳节俭的好习惯。

腊八节的传说

腊八粥传自印度。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

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寿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可见当时各寺僧爱惜粮食之美德。

腊八节的来历

腊八节,俗称“腊八”,是指农历的腊月(十二月)初八这一天。腊八节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的,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因为相传在这一天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佛陀耶菩提下成道并创立佛教的日子即农历十二月初八,所以又被称为“佛成道节”。

在中国的时候,有腊八节喝腊八粥、泡腊八蒜的传统习俗,河南等地方,腊八粥又称“大家饭”。是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的一种节日食俗。

腊八节的传统食物:腊八粥

腊八的这一天有喝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又称"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1000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的时候,每逢腊八的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的时候,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非常的盛行。

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来食用。

腊八粥熬好以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可以赠送给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一起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非常好的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寓意。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

腊八节的传统食物:腊八蒜

华北的大部分地区在腊月初八这天有用醋泡蒜的传统习俗,叫“腊八蒜”。泡腊八蒜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腊八十几天以后,正好是春节的时候,由于醋的浸泡,蒜整体呈碧绿,非常好看,而醋也具有了蒜的辣味。大年三十,春节前后的时候,就着腊八蒜和醋吃饺子、拌凉菜,味道会非常的美好。


50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