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为什么放鞭炮
除夕为什么放鞭炮
除夕燃放烟花爆竹起源于一个传说,相传有一个叫年的怪兽,常年居住在深山密林之中,什么动物都吃,但是因为过年的时候天气寒冷食物减少,所以他就会跑到人们的村庄中,挨家挨户的吃掉大家的牲畜,凶残起来还会伤害人,人们对于怪兽又怕又恨,但是又不知道该怎么办,只能每年到了大年三十的时候就燃放烟花爆竹,敲锣打鼓,把它吓回深山老林中。这个怪兽虽然凶悍,但是怕光,怕响,怕红色,因此每年除夕都燃放烟花爆竹,贴红色的对联和福字。
除夕放鞭炮的由来和寓意
每年除夕夜燃放烟花爆竹就是为了赶走年兽,寓意平安吉祥。每年到了年关的时候,年兽就找不到吃的,只能跑到村庄来,破坏村庄里的物品和伤害人,赶走年兽是每个人都得做的事情,所以人们采用了各种方式常识,逐渐发现年兽害怕声响和红色的物品,所以人们会守着时间,在除夕挂红布条,燃放烟花爆竹,逐渐的燃放,烟花爆竹就变成了春节一个传统的习俗,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聊天,祈福,迎新年,贺平安。
烟花鞭炮有哪些种类
烟花是指用烟火药为原料做出来可以燃烧和爆炸,产生光、声、色、型、烟雾等效果,用于观赏,具有易燃易爆危险的物品。喷花类:燃放时以喷射火苗、火花为主的产品。旋转类:燃放时主体自身旋转但不升空的产品。升空类:燃放时主体定向升空的产品。旋转升空类:燃放时自身旋转升空的产品。吐珠类:燃放时从同一筒体内有规律地发射出多颗彩珠、彩花、声响等效果的产品。因为燃放烟花爆竹是比较危险的,所以现在人们对于燃放烟花爆竹有具体的规定,要求在空地燃放或者是禁止燃放。
除夕祭祖的意义
中国人有慎终追远的传统,过节总不会忘记祭拜死去的先人,春节也不例外。供奉食物或鲜花以表心意,是中国普遍采用的仪式,祭祖的形式或许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纪念祖先的意义却是相同的。家庭祭祀活动最主要的内容之一。按照民间的观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佛一样是应该认真顶礼膜拜的。因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时时刻刻的在关心和注视着后代的子孙们,尘世的人要通过祭祀来祈求和报答他们的庇护和保佑。
春节时必须祭祖,缅怀自己的祖先,激励后人。但因各地习俗不一,所以有的地方在年夜饭之前祭拜;有的地方在除夕夜子时前后祭拜;有的地方在初一早上开家门前祭拜;而台湾地区是在除夕午后,进行一年中最后一次祭拜祖先。还有的地方初一在家里祭拜之后,还要去祠堂祭祖。也有上坟祭祖的,俗称墓祭,主要是在坟地烧香、上供、叩拜。近代一般是到亲人的墓地祭拜。
除夕的习俗
1、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2、年夜饭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辞旧迎新,吃团圆饭。家庭是华人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圆饭充分表现出中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
3、守岁
除夕守岁是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所有房子都点燃岁火,合家欢聚,并守着“岁火”不让熄灭,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迎接新年到来。
4、贴年红
年红,是春联、门神、窗花、年画、福字等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统称。过年贴年红(挥春),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5、祭祖
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