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名网 > 民俗百科 > 百科知识 >

除夕这天为什么要放鞭炮

时间: 宋佳 百科知识

除夕这天为什么要放鞭炮

在一天放鞭炮的习俗来源于有趣的传说。据说在古代有一中很凶恶的动物叫“年”,每当大年三十的夜晚,“年”都要到处为非作歹。为了能平安度过“年”这一关,人们在除夕那天晚上都不敢睡觉。大家围着一堆火,吃喝闲谈,不时将竹子投入火中燃烧。竹子在火堆里发出响亮的爆裂声,吓得“年”远远地躲起来,再也不敢进村来。所以,现在的人们还常常把鞭炮叫“爆竹”。等到大年初一清晨,人们都庆幸自己度过了“年”关,纷纷互相道贺,新的一年就这样开始了。

过年放鞭炮的来历

传说古时候,人们途经深山露宿,晚上要点篝火,一为煮食取暖,二为防止野兽侵袭。然而山中有一种动物既不怕人又不怕火,经常趁人不备偷吃东西。人们为了对付这种动物,就想起在火中燃鞭炮,用竹子的爆裂声使其远遁的办法。火药出现后,人们又将硝石、硫黄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内燃烧,产生了“爆仗”。鸣放鞭炮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过年期间必不可少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过年放鞭炮注意事项

过年放鞭炮主要为了庆祝新年,图个吉利,更要注意安全。应该要放置稳当后再燃放,在燃放鞭炮时,应该将鞭炮高高挂起或者放置在安全的空地上。同时要注意周围是否有人,有人的话千万不能放。在放鞭炮时,千万不能用手拿着放,否则鞭炮在极短的时间内容易燃爆,后果不堪设想。鞭炮通常用香条点燃,很少用打火机、火柴点燃,使用明火应特别注意。

除夕的传统食物

1、饺子:招财进宝

在中华民俗中的,除夕守岁吃“饺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无法替代的重头大宴。“饺子”又名“交子”或者“娇耳”,是新旧交替之意,也是秉承上苍之意,是必须要吃的一道大宴美食。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

2、鸡:有计

除夕一桌丰盛的团年饭桌上,自然少不了鸡。除夕晚上吃年夜饭,在许多地方开席时首先要吃的菜就是鸡,因为寓意吉利。年菜必须有一只鸡在餐桌上,因为“吃鸡起家”。广州本地客家人拜神还要用鸡鹅做“头生”,都会选“走地鸡”,喻求生生猛猛。

为了减少脂肪和卡路里的摄入,在烹饪前还是烹饪后去皮。其实,在鸡皮和鸡肉之间有一层薄膜,它在保持肉质水分的同时也防止了脂肪的外溢。因此,如有必要,应该在烹饪后才将鸡肉去皮,这样不仅可减少脂肪摄入,还保证了鸡肉味道的鲜美。

3、猪脷:大吉大利

猪脷代表着一年都大吉大利,所以猪脷每到过年的时候,就会被老街坊抢着来买的!

除夕的习俗

年夜饭

除夕夜的年夜饭也叫团圆饭,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因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饭桌中间设置火锅,因此也称围炉。

传统座次

按照老礼,除夕夜传统的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年宴的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如果是请客,首席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则居末席。首席未落座,其余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动手,大家都不能动手。

饮食特色

北方人年夜饭的菜色中常包括水饺、鱼、年糕、长年菜等。因为水饺状似金元宝,有富贵之意;鱼这道菜不能吃完,因为在汉语中“鱼”和“余”同音,有“年年有余”的吉祥意思;年糕则有“年年高升”之意;吃长年菜则有长寿的意涵。华南则多有鸡、烧肉、发菜、蚝豉等,因为“发菜蚝豉”与“发财好市”谐音。江南的典型年夜饭必有鱼,丰盛汤锅。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属于楹联的一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这副世界上最早的春联,“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上,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百姓春节贴春联的民俗从明代才开始盛行,潮流发源地是南京。现在江南地区百姓讲究在大年三十上午贴春联。

51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