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姓氏起源由来
中国人的姓氏,是家族来源和血缘关系的文字符号。在约3400年前的商代甲骨文中,已经有明确的姓氏文字。从古史传说算起,华夏先民开始使用姓氏时间可推到原始社会后期,有5000年以上的历史。下面小编带大家来了解一下中国姓氏起源由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姓氏的起源主要有几种方式:
一、姓由古代图腾崇拜产生
古代的氏族部落都是以血缘关系组成的,某个氏族认为某种动物或植物是自己的祖先、亲人或保护者,就会崇拜它,这就是所谓的“图腾崇拜”,而图腾就随之成为这个氏族的姓,比如马、牛、龙、熊、林、梅等等。
二、以诸侯国号或封邑名为氏
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楚、卫、曹、胡、许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就是以诸侯国号为氏。
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予同姓或异姓卿大夫的封地。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岔生采邑于苏,岔生后代便姓苏。越蹄被封于于乌程欧余山的南部,以山南为阳,所以称为欧阳亭侯,其后人便以欧阳为氏。
三、以居住地、居住方位为氏。
如鲁、韩、宋等就是以地名为姓氏;以居住地为氏,一般都带邱、门、乡、闾、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
又如东门、西门、东郭、南郭、西郭就是以住地的方位为姓氏。以地名或者方位为姓氏有二百多个,大部分都是中国古代的小国。纪晓岚的“纪”就是以地名为姓氏的。
四、以先人职业、地位、谥号或名号为氏:
1、以先人的职业为姓氏:如姓巫的是从事占卜的人,“巫”姓就是以先人的职业为姓氏,上官、司马、司徒、司空、籍、谏、库、仓、军、厨等都是以官职为姓氏的。
2、以先人的地位为姓氏:如王姓是因其先祖姬晋是王室人,其后人便以王为姓。
3、以先人的谥号为姓氏:如穆、庄、武等。
4、以先人的名号为姓氏:这种现象在现在的汉族人中已经不多见,但古代尤其是先秦的华夏族(汉族的前身)中是很常见的。后来,汉族周边的少数民族也继承了这一传统,典型的如唐时南诏国国王的姓氏。南诏国的第一个国王叫盛罗皮、盛罗皮的儿子叫皮罗阁,皮罗阁的儿子叫阁罗风,阁罗风的儿子叫风加异,风加异的儿子叫异牟寻,异牟寻的儿子叫寻阁劝,寻阁劝的儿子叫劝成龙、劝丰等等。这种姓氏实际上是人们在没有文字状态下记住祖先的一个办法。
五、借用少数民族的姓氏
如宇文、呼延、慕容、尉迟等。康、安、石、何、史等等这几个姓也都是唐朝时从西域过来的。
六、改姓。改姓的情况比较复杂,这又包含以下三类:
1、因居住地迁移改姓:最为典型的如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田”姓外迁,以外迁的次第改姓“第一”、“第二”……现在还有姓“第五”的。
2、避仇或者避讳改姓:如韩信被杀之后,其后代就把韩字劈开,分别姓“韦”和“卓”;司马迁出事后,其后代把司马分开,姓“同”和“冯”;姓查的出事后,其后代改成姓香。此外还有因为避当朝皇帝的姓名改姓的叫“避讳改姓”。
3、皇帝赐姓:隋炀帝第二次东征高丽的时候有个姓杨的人趁机祸乱,隋炀帝说,你不能姓杨了,把脑袋给砍了,你们家姓“肖”。这个肖字的原意是什么呢?说猫头鹰不讲孝道,猫头鹰老了之后,小猫头鹰就啄老猫头鹰。最后啄得老猫头鹰眼瞎了,没有办法跑,最后被吃得就剩下脑袋了。所以把人杀了,把脑袋挂上去,就叫“肖”。
中国姓氏起源由来
中国姓氏是原始社会后期社会发展的产物。旧石器时代末期,华夏先民开始摆脱原始群状态,进入氏族社会。当时人们为了优化种族繁衍,为了制止乱伦、乱婚等现象,氏族实行族外婚制,确立了区分各个氏族的图腾符号。后来,图腾符号逐渐演变成了能够更直接表明氏族世系的称号:姓氏。在氏族社会,姓和氏是分开的。姓用于指称源于同一始祖、具有共同血缘关系的人,氏用于指称某个具体氏族中的人。
最初是母系氏族社会,女子具有生育能力,地位高贵。一个部落的强大与部落女性的生育能力息息相关。那时,没有夫妻制度,没有父亲的概念,生下来的孩子跟母亲生活,姓也随母亲。汉代许慎《说文解字》里说,“姓,人所生也……从女从生”,上古有八大姓,姜、姬、姚、妫、姒、嬴、姞、妘,都包含了“女”字。许慎《说文解字》上说:“神农居姜水,以为姓。”“黄帝居姬水,以为姓。”“虞舜居姚虚,因以为姓。”“虞舜居妫汭,因以为氏。”“少昊孙台骀后封于姒,因以为氏。”“嬴,少昊氏之姓。”“黃帝之子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姞其一也。”“祝融之后姓也。祝融者、颛顼之子黎也。”现在中国的大多数姓氏都是由这八姓演化而来。
姓是族号,氏是姓的分支。氏通常按其居住地或某种动植物、无生物来命名,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姓姬,号称轩辕氏、有熊氏、天鼋氏,炎帝姓姜,号称连山氏、烈山氏。《国语》记载,“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炎帝以姜水成,黄帝以姬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炎帝生活在姜水流域,故以姜为姓。黄帝居住在姬水旁,故以姬为姓。
母系氏族社会渐渐由父系氏族社会过渡,世袭君主制度成为主流,于是国君们竭尽所能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周朝的宗法分封制度由此而生,周武王册封的诸侯达到1000多家。姬姓是天子周武王的姓,因此姬姓诸侯最多,有53家;姜姓则是开国功臣姜子牙的姓,因此姜姓诸侯也不少,有齐、吕、申、许、纪等国。周朝宗法分封制度实行了800年,促成了氏的大爆发。姬、姜两姓在周朝宗法分封制度的推波助澜下,衍生出大量的氏。
据统计,姬姓直接衍生出了周、吴、郑、王、鲁等411个氏,占《百家姓》总数的82%。从姜子牙开始,姜姓衍生出吕、许、章、齐、高等102个氏。秦汉以来,姓氏合为一体,周朝的姬姓成为了实至名归的万姓之主,姬、姜两姓的始祖炎黄二帝当然成为华夏儿女的始祖。
“姓”和“氏”最初有别
“姓”产出于母系氏族社会,是同一个女性祖先的家族共同所有的符号标记; “氏”是从姓中衍生的分支,出现于 父系氏族社会。
南宋郑樵《通志》说:“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一般来说,天子有姓而无氏,诸侯、卿大夫有姓有氏,平民、奴隶只有名,无姓氏。
随着历史发展,到了周代,姓和氏开始混淆;战国时,姓和氏走向融合;秦汉时期,姓氏合二为一,而且平民也开始有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