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中戚姓和谢姓的来源
《百家姓》采用的是四言体例,让人读过去朗朗上口,其中的姓氏是中华文化的传承,大家对姓氏都了解吗?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百家姓中戚姓和谢姓的来源资料”,欢迎阅读与借鉴!
戚姓的来源
一、姓氏溯源
来源于封地: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孙林父,受封于戚邑(今河南仆阳市戚城),其子孙以封邑为姓,相传姓戚。
二、郡望堂号 汉置东海郡,现在山东省郑城县。 《姓谱》记载:“卫大夫孙林父食采于戚,其支庶以为氏”。望出东海。
三、历代名人
戚继光——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明朝山东蓬莱人。抗倭名将,编建新军,加强训练,纪律严明,将士无不用命,所率之军闻名当时,人称“戚家军”。著有《纪效新书》、《练兵纪实》、《茫戎要略》、《武备新书》等书。
戚叔含——幼名毓芳。浙江上虞人。曾赴美国留学,人加利福尼亚斯但福大学,攻读英国文学。毕业回国后自民国16年(1927年)起,先后在上海大厦大学、安徽大学任教,兼外文系主任,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外文系主任。抗战胜利后,赴浙江大学任教,兼代理外文系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53年起,任上海复旦大学外文系教授。著有《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译有《菲尔丁:《汤姆·琼斯冲(合译稿本),稿本有《论汤显祖与(牡丹亭》、《读(红楼梦)笔记》、《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试译》等。
戚氏祠堂对联资料
戚(Qī)姓出自姬姓,为春秋时卫国大夫孙林父之后,以封邑名为氏。得姓始祖:孙林父。春秋时卫武公有个儿子叫公子惠孙。惠孙的七世孙孙林父在卫献公时任上卿。孙林父因在国内失宠,先后出奔晋、齐,卫。殇公时封于戚邑(今河南省濮阳市戚城)。子孙世代以封地“戚”为姓。
源自周姬,系承林父;
望成东海,派起濮阳。
——全联典指戚姓的源流和郡望。
南塘防海盛名远;
元敬抗倭功德高。
——全联典指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字元敬,号南塘,嘉靖中,任参将,召募金华、义乌兵,数败倭寇,号“戚家军”。嘉靖四十一年在福建大破倭军。翌年,又会兵大败倭寇于平海卫。
助教家藏三礼;
参军国裨一心。
——全联典指南朝·梁·戚衮。字公文,国子助教,除中卫始兴王府录事参军。撰《三礼义记》,值乱亡失,著有《礼记义》四十卷行于世。
封侯传七代;
秉政善三条。
——上联典指汉·戚勰:他被封为表临侯,显赫多年,爵位一连传了七代。下联典指宋代虞部郎中戚舜吕,知抚州,被誉为“善政三条”:惠穷困、扶善类、毁淫祠。
附:
笔长五丈宜画水;
室有千册好描图。
——佚名撰戚姓宗祠联。上联典指宋代画家戚文秀。下联典指元代道学家戚崇僧。
孟诸诗集尚信义;
婺贤文轨扶忠良。
——佚名撰戚姓宗祠联。上联典指宋代诗人戚同文。下联典指明代监察御史戚雄。
谢姓的来源
一、姓氏源流
1谢姓出自姜姓,是炎帝后裔申伯的后代。相传炎帝居于姜水畔,便以姜为姓。至商代有后裔孤竹君的长子伯夷与叔齐一起投奔到周。到周后反对武王伐商,武王灭商后他们又逃到首阳山,因不食周栗而死,他们的后裔仍留在商朝。成王继位后封伯夷的后裔为申侯,称申伯,是申氏的始祖。厉王时娶申伯之女为妃,生字为宣王,宣王继位后,封母舅申伯于谢国,后来这仪家失去了爵位,公元前668年楚国灭掉申国。其子孙按当时的习惯以新都之邑名为姓,称谢氏。望出陈留、会稽,史称谢氏正宗。是为河南谢氏。
2 出自任姓,为黄帝之后。相传黄帝之子25宗。得其姓者14人,为12姓,其中第7姓为任姓。任姓有10个小车,其中第一为谢国,因周宣王时使召公营谢邑,以赐申伯,盖谢已失国,子孙亡散,以国为姓。是为河南谢氏。
3 为他姓改谢姓。据《旧唐书不文苑传》,卫州人谢偃之本为鲜卑族人,姓直勒氏,后改为谢氏。亦为河南谢氏。
二、迁徙分布
1夏商时期谢国比较弱小,居于姜水流域(今陕西境内)。
2西周末期,申伯被改封为谢,以加强西周对南方的统治。任姓灭谢国后,国人有一部分留在当地,大部分外逃,但都以国为姓,即谢氏。
3西周末至春秋时期,谢氏除了大部分分布在今河南外,还有一支迁往山东,一支迁至湖北,还有一支迁至湖南,迁至四川,后又分为三支:一支于三国时迁至蜀郡,至晋代有部分迁至陕西;一支迁至云南永昌,后发展为当地大姓;还有一支迁至四川彭水一带及贵州北部。隋唐时被称为东谢蛮、西谢蛮、南谢蛮,后大多融入布依族、水族和苗族。汉代谢氏的聚居地有增加了会稽郡、江西九江、章陵等处。其中会稽郡的谢氏人丁兴旺,已相当有名望。
4晋代,成郡谢氏发展成为名门大族,其中最著名的是阳夏谢氏,以及由此迁出的康乐谢氏。西晋末年,黄河流域战乱频繁,中原人大量迁往江南,阳夏人谢衡因避战乱迁望会稽始宁东山,在此繁衍,成为谢氏最重要的一支。谢衡极其后代在东晋至南朝时期多数都很著名。
5唐朝时,河南固始谢氏入福建泉州,同时入闽的还有一支居于福建宁化县,后有一支自宁化迁至江西,至洪武四年(1371年)移居梅县(广东):还有一支自宁化迁至广东大埔,后移居广东东莞。
6明末清初,福建武平一支迁入湖南汉寿。发展成为当地一大姓。
7至清代,谢氏不仅遍布中原及南方各省,而且还发展到北部及东北的一些省区。
8谢氏移居海外,始于明代,多数是自闽粤地区先迁至台湾,进而远播东南亚及世界各国。
三 、郡望堂号
【堂号】
1 威怀堂。
2 安晋堂:因谢安命名。晋朝时的谢安名望很高,朝廷屡次请他做官他都不干,一直到了40岁那年才当了司马。在作官的过程中表现了高风亮节,拜为尚书仆射加后将军。在淝水之战中携其侄谢玄大败苻坚,使晋朝转危为安,得此堂号。
3 此外还有以“陈留”、“会稽”、"宝树”为堂号。
【郡望】
1 陈留郡。西汉置郡,治所在陈留。相当于今河南东至民权。宁陵,西至开封、尉氏,北至延津,南至杞县。
2 陈郡。秦始置郡,西汉时改为淮南国,东汉章和二年改为陈国,治所在陈县。献帝时改变郡,隋开皇初废。
3 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于原吴、越地置郡,治所所在吴县。西汉相当于今江苏省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大部及福建全省。顺帝时移至山阴。此支谢氏为陈郡谢氏分支。
4 冯诩郡。汉武帝太初元年设置同名行政区。三国魏在此置郡,治所在临晋。
四、历史名人
1 谢清高;今广东梅州市人,请代航海旅游家,航海4年返国,后流寓澳门,今存《海录》一书。
2 谢安: 东晋人,字安石。出生士族。年四十余岁出仕,孝武帝时位至宰相,在淝水至战中打败苻坚,使晋朝转危为安。
3 谢玄:东晋名奖。字幼度,陈郡阳夏人。谢安为宰相时哦任他为广陵相,组织北府兵。在淝水之战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4 谢夷吾:汉代人,曾经极力推荐班固的才华。
5 谢庄:文学家,陈郡阳夏人、曾官至吏部尚书。
6 谢赫:南齐著名画家,善于作风俗画、人物画、著有《古画品录》是我国最早的绘画理论书籍。
7 谢眺:陈郡夏阳人,南齐诗人,曾在朝廷任职,其诗多描写自然景色,为为李白所推许,是永明体作家中成就最高的诗人。
8谢灵运:陈郡阳夏人,南朝著名画家文学家,后移居会稽,谢玄子孙,曾任永嘉太守等职。博览全书,文学称“江左第一”。其诗歌创作开创了新风。开创了文学史上的山水诗派,许多佳句为后人所传诵。
9谢子远:福建汀州人,清康熙二十八年进士,官至总兵。
谢氏祠堂对联资料
谢(Xiè)姓出自姜姓,为伯夷裔孙申伯之后,以国名为氏。得姓始祖:伯夷。其父孤竹君,为炎帝后裔,本姓姜。伯夷和叔齐兄弟在武王灭商后,不食周粟而死于首阳山,伯夷有裔孙申伯,被周宣王封于谢国,谢亡后,其子孙遂以国名为姓,称为谢氏。谢姓是当今中国第二十四大姓,在台湾排名第十三。
姜水源长,陈留重望;
东山地沃,宝树成荫。
——此联典出谢姓郡望之“姜水堂”、“陈留堂”、“东山堂”、“宝树堂”堂号。
诗韵神奇,醉梦西塘青草;
胸怀高尚,卧看东麓白云。
——上联典指晋·谢灵运梦中得“池塘生春草”佳句。下联典指晋宰相谢安“寓居会稽,放情丘壑”事。
乌衣望族承申伯;
凤羽名流出夏阳。
——上联典出南朝宋谢弦微等望族居乌衣巷。下联典指南朝·宋诗人谢灵运之孙谢超宗,陈郡夏阳人。帝曰“超宗殊有凤毛,灵运复出矣”。
附:
相业古今三太傅;
家声吴越一东山。
——河南省南阳市谢营谢氏家祠联。
曹子有才称八斗;
仓师无字不千斤。
——广东省肇庆市茅坡谢氏宗祠联。联首嵌房名“曹仓”。
东山丝竹陶情早;
春草池塘得句新。
——佚名撰谢姓宗祠联。上联典指东晋大臣谢安,早年住在会稽,纵情山水,以丝竹陶冶情操。下联典指南朝·宋诗人谢灵运。曾在西堂构思诗句,忽然梦见弟弟,得“池塘生春草”一句。
诗思神奇,忽梦西塘青草;
志趣高尚,醉卧东山白云。
——佚名撰谢姓宗祠联。上联典指晋·谢灵运梦中得“池塘生春草”佳句。下联典指晋·宰相谢安事。
诔拟芙蓉,藻思挹凤毛之彩;
赋志鹦鹉,风华袅蓝王之烟。
——佚名撰谢姓宗祠联。上联典指宋·谢超宗。下联典指谢弘微子谢庄。
近傍碧溪潭,光照临风玉树;
远怀乌衣巷,派分当日金陵。
——此联为安徽省青阳县谢家村谢氏宗祠联。
姜水源长,伯祖启航,陈留始发;
东山地沃,安石兴苗,宝树成荫。
——佚名撰谢姓宗祠联。此联典出谢姓郡望之“陈留堂”、“东山堂”、“宝树堂”堂号典故。
黄蕉丹荔岭西多,祀祖敬宗,应念我同姓;
文德武功江左盛,承先启后,毋忝尔所生。
——谢康撰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城县东泉圩谢氏宗祠联。
胥宇兆鹿眠,纪当年斩棘,丕基肇启创垂志事;
斯堂恢鸿绪,诒奕世告虔,入庙永昭尊敬仪容。
——此联为福建省永春县坑仔口镇魁斗村谢氏祖厝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