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中杜姓和阮姓的来源
延绵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不可谓是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从《百家姓》中的姓氏来源就可见一斑,你还想了解哪些姓氏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欢迎阅读与借鉴!
杜姓的来源
一、姓氏源流
杜姓的得姓历史,从史籍文献中看是非常光彩照人的。
据传,黄帝的第二十五子之一有个叫祁的,尧姓伊祁,杜氏出自祁姓,是帝尧的后代。远古的时候,人们以封地之名称尧为陶唐氏。陶唐氏的后裔曾建国于刘。当时夏后氏的六世孙孔甲为夏王,他好方鬼神。传说天降雌、雄二龙,孔甲不会养,陶唐氏的裔孙刘累就向豢龙氏学扰龙。豢龙氏畜龙以事帝舜,因而被赐姓。而刘累因为学扰龙而事孔甲,也被赐姓为御龙氏。到西周时,刘累的后代建唐国,人称唐杜氏。后周成王把唐国灭了,把自己的弟弟虞封在唐,而把唐国国君迁到杜,称为杜伯。周宣王时,杜国又被灭,作为周大夫的杜伯也无罪而被杀害。杜伯的子孙大多投奔其他诸侯,而那些留在杜城的就用杜作为姓氏了。
还有学者认为,杜氏子孙是上古杜康之后。相传杜康是上古黄帝时期的人,善于造酒。如果杜康是杜姓始祖,那么这个姓至少也有四五千的历史了。
另外,后魏时代北人独孤浑氏有的也改为杜氏。
二、迁徙分布
先秦时期,杜氏播迁繁衍于今山西、山东、湖北、句容,江苏淮安,河北临漳、正定,山东潍坊、章丘等地,也都有杜氏的聚居点。
杜氏在宋元期间有族人徙居福建、广东,清代有迁至台湾的,有的又进而远徙海外。而尧祖居江苏金湖.
三、郡望堂号
【堂号】杜氏的堂号主要有"诗圣堂"或"少陵堂"。由来是唐代大诗人杜甫自号"少陵野老",而历史上称他为"诗中之圣"。 另外还有"京兆堂"、“宝田堂”,"宝莲堂"等。
【郡望】杜姓郡望主要有京兆郡、襄阳郡、濮阳郡等。其中,京兆郡最为著名。
京兆郡是汉太初元年改右内史设置的,执掌相当于郡太守,是三辅之一。相当于今天的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的地方。三国魏时改称京兆郡。
襄阳郡分南郡、南阳两郡,相当于今天的湖北襄阳、南漳、宜城、远安、当阳等地。 濮阳郡相当于今天的河南渭县、濮阳、范县,山东郭城等地。西晋末年改为郡。
四、历史名人
杜姓出自帝王,辉煌千古,一直是受人瞩目的大家族。杜氏在历史上的表现,历来十分出色,出将入侯,不仅出了很多以功武略扬名青史的杰出人物,在学术和文学方面也是人才济济,为中国的传统文化立下功劳。 东汉有两位著名的杜氏大臣,杜林和杜密。杜林在光武帝时曾官至大司空。他更大的成就是在学术方面。他博学多闻,被誉为通儒,后世推崇他为"小学之宗"。杜密,先后事恒帝和灵帝,都是位及人臣。"噤若寒蝉"这个成语就是他创造的。 到了唐朝,杜氏的表现尤为出色。大诗人杜甫,人称诗圣,可谓家喻户晓。为了和杜牧相区别,人称"老杜"。杜牧,唐代又一个著名文学家。由于他为时稍稍晚于杜甫,所以被称之"小杜"。但他在文学上的造诣比起老杜并不逊色。他的文字优美,寓意警拔。被誉为中国文坛的不朽之作的《阿房宫赋》正是出自杜牧之手。杜牧的儿子杜苟鹤,在唐代末叶也是诗名满天下。他的"风暖鸟声碎,日高光鼎重"的佳句,多少年来,传诵不绝。
杜氏祠堂对联资料
杜(Dù)姓出自祁姓,以邑为氏,帝尧之后。得姓始祖:杜伯。周成王灭唐后把自己的弟弟虞封在唐,而把唐国国君迁到杜,称为杜伯。杜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四十七位的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在台湾排名第五十五。
襄阳郡京兆郡文风鹊起;
诗圣堂永言堂甲第蝉联。
——全联典出杜姓的郡望和堂号。
莱国凌烟留像;
将军武库驰名。
——上联典指唐·杜如晦,太宗时为尚书右仆射,封莱国公,与房玄龄共管朝政,图其像于凌烟阁。下联典指晋杜预,西晋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征南大将军。博学多通,耽思经籍,撰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春秋左氏经传集解》等。成一家之言。多谋略,时称“杜武库”。
錡妾金陵度曲;
兰香玉简遗珍。
——上联典指,唐代金陵人杜秋娘。原为镇海节度使李錡之妾。善诗词及唱金缕衣曲,受唐宪宗宠爱,後赐归乡,穷老无依。因此古代以杜秋娘泛指年老色衰的妇女。词云:“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下联典指杜兰香,自称东汉人,降于洞庭包山张硕家,留玉简唾盂等具,授硕以道,硕成仙而去。
江流千古,江楼千古;
诗史一人,诗圣一人。
——全联典指“诗王”,唐代大诗人杜甫。诗作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显示出唐代由盛转向衰微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集》。
缅怀诗圣,识好韵千言,疮痍满目;
放眼江楼,看春光一片,广厦万间。
——全联典指唐代大诗人杜甫。
附:
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
——此联为朱德撰书四川省成都杜甫草堂联。
梦醒扬州甘薄幸;
心忧社稷老风尘。
——此联为唐代诗人杜审言诗句联。杜审言,字必简,有《杜审言集》。
锦水春风公占却;
草堂人日我归来。
——此联为清代书法家何绍基撰杜工部祠联。“人日”,指农历正月初七日。
阮姓的来源
一、 姓氏源流
阮氏起源有三:
1、 以国为氏,是皋陶氏之后。商代有阮国,是商的诸侯国,汽笛在今甘肃省泾川县境内。商末,西岐诸侯王姬昌灭阮国,原阮国王族相约以国名为姓,成为阮姓。后来,阮姓族人为避仇杀,分散到了各地。据《通志·氏族略》所载:"阮氏,商之诸侯,国在岐渭之间。周文王侵阮徂共见于诗,子孙以国为氏。"
2、 出自偃姓,亦属皋陶之后。据传,皋陶生于曲阜,偃姓,其后亦有人以阮为姓。
3、 石姓有人改姓阮姓。据《南史》记载,东晋末期,有石姓人改姓阮姓。
二、 郡望堂号
【郡望】 太原郡:战国时秦国初置,治所晋阳,在今山西省太原市。
【堂号】 "竹林堂":三国时候,阮籍为竹林七贤之一,曾官至步兵校尉。
三、 历史名人
阮瑀(约165-212):东汉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字元瑜,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为曹cao司空军谋祭酒,管记事,能诗,善作书檄,有《阮元瑜集》
阮籍(210-263):三国时魏国文学家、名士,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竹林七贤"之一。他博览群书,尤好庄老,有《阮嗣宗集》。他有八十余首《咏怀诗》,颇为有名。
阮咸:魏晋间名士,字仲容,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阮籍之侄,"竹林七贤"之一。他精通音律,善弹琵琶,曾为散骑侍郎。
阮孝绪(479-536):字士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他撰写了《七录》,仿照《七略》分类法,将当时所见图书6288种,44520卷,分为经典、纪传、子兵、文集、术技、佛法、仙道七录,已佚。现尚寸《广宏明集》,有五十五部序目,可考察其分类情况。
阮元:字伯元,号云台,清朝江苏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进士。嘉庆、道光年间,历任户、兵、工部侍郎,浙、闽、赣诸省巡抚,两广、云贵总督,体仁阁大学士。他倡修《清史》、《儒林》、》文苑传》、,历官所至,以提倡学术为己任。他在浙设诂经精舍,在粤立学海堂,撰《十三经校勘记》、《经籍纂诂》、汇刻《皇清经解》180余种。
阮氏祠堂对联资料
阮(Ruǎn)姓以国为氏,是皋陶氏之后。商代有阮国,是商的诸侯国。商末,西岐诸侯王姬昌灭阮国,原阮国王族相约以国名为姓。后来,阮姓族人为避仇杀,分散到了各地。阮在大陆未列入前一百大姓,但是在台湾阮是第九十三大姓。
氏源承偃姓;
郡望出陈留。
——此联典出阮姓的姓氏源流和郡望。
桃源仙骨;
竹径高风。
——全联典指三国时魏文学家、思想家阮籍,,阮瑀的儿子。为“竹林七贤”之一。蔑视礼教,常用“白眼”看待“礼俗之士”;对政事则极为谨慎,不轻易评论人物,常以醉酒的方法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司马昭曾为儿子司马炎向阮籍求婚,他大醉六十天以回避。
音律高风传万古;
竹林仙骨播千秋。
——全联典指阮籍及其侄阮咸,字仲容,“竹林七贤”之一,与阮籍并称“大小阮”。旷达不拘礼法,通音律,善弹琵琶。官散骑侍郎,出为始平太守。
学士倡修《文苑传》;
嗣宗醉赋《咏怀诗》。
——上联典指清朝两广、云贵总督、仁阁大学士阮元。他倡修《清史》《文苑传》,以提倡学术为己任。下联典指三国时魏国文学家阮籍,字嗣宗。博览群书,尤好庄老。为“竹林七贤”之一。有《阮嗣宗集》,他的八十余首《咏怀诗》,颇为有名。
附:
三朝内阁;
九省封疆。
——此联为清代体士阁大学士阮元自题联。
堂上置玄酒;
室中盛稻梁。
——此联为三国时魏国文学家阮籍《咏怀》诗句联。
四海具瞻,尊为山斗;
同朝钦羡,望若神仙。
——此联为清代潘世恩赠阮元联。
神话离奇,天台巧遇仙女;
世风险恶,竹林并列贤人。
——佚名撰阮姓宗祠联。上联典指东汉名人阮肇的事典。下联典指三国魏国名士阮籍及其侄阮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