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中燕姓和冀姓的来源
我们所知道的姓氏可以说每一个的背后都隐藏着历史久远的故事,相信大家对于姓氏的来源应该都感兴趣,所以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百家姓中燕姓和冀姓的来源资料”,欢迎阅读与借鉴!
燕姓的来源
燕(Yān)姓出自姬姓,是黄帝的后代,以国名为氏。黄帝有后名弃,是周朝的始祖。周武王灭商后,封召公奭于燕,建立燕国,建都于蓟(今北京市)。召公自己留在国都镐京辅政,而派大儿子去管理燕国。燕君后代世袭共四十三代,后燕国被秦所灭,子孙遂以国名为姓。得姓始祖:召公奭。
燕氏祠堂对联资料
姓承燕国;
望出范阳。
——全联典指燕姓的郡望和源流。
望居上谷郡;
誉自召贤堂。
——全联典指燕姓的郡望和堂号。
招贤厚筑黄金垒;
泼墨呵成渡海图。
——上联指战国时燕昭王的事典。燕为齐破,昭王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为郭隗筑黄金台,师事之。士争趋燕,国以富强。下联典指宋代著名画家燕文贵。画山水、人物自成一家,有“燕家景致”之称。古籍上称其所绘《船舶渡海图》“大不盈尺,舟如叶,人如麦,而樯帆槔橹,指呼奋踊,尽得情状。”
节度使用兵先爱;
武陵令抚民以宽。
——上联典指北宋武信军节度使燕达。神宗曾问他用兵以什么当先,他说应以爱为先。神宗又问:“爱超过威可以吗?”他答道:“威不是不可以,但要以爱为先。”深受神宗赞赏。下联典指明代江西武陵令燕善,宽以待民,以循良著称。
附:
官荣亲卫;
业授圣门。
——佚名撰燕姓宗祠联。上联典指宋·燕达。下联典指春秋时,孔子的得意弟子有燕伋。
春秋圣门列高弟;
永乐德化有循良。
——佚名撰燕姓宗祠联。上联典指春秋·燕伋。下联典指明代永乐举人燕善。
刻木牍而除追扰;
作莲漏以寂晨昏。
——佚名撰燕姓宗祠联。全联典指宋代礼部侍郎、计量发明家燕肃。山东益都人。举进士,性精巧,造指南、记里工鼓,计算方向和里程,十分精密。又创造莲花漏法以计时,非常准确。
冀姓的来源
一、寻根溯祖
1、以国命姓。相传唐尧的后代,在西周时有被封在冀国(今山西河津县一带)的,后来,冀国被虞国所灭,冀国的公族后代遂以原国名命姓,称冀姓。
2、出自姬姓。春秋时期,晋献公灭掉了虞国,冀遂成晋邑。后来晋国大夫郤芮因迎立晋惠公有功,被封于冀,世称冀芮。他的子孙以封邑命姓,称冀姓。
二、郡望堂号
【堂号】 "革弊堂":革弊意思就是革除不好的政策法令。明朝时冀绮任户部主事,后来又任应天府府尹,后改为京兆尹。他在为官期间,先到民间了解情况,凡是不利于民的政令都全部革除。
【郡望】 冀氏望出渤海郡。有两处: 一是西汉时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相当于现在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湾一带。一是唐代东北靺鞨族等建立渤海郡国,相当于现在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区。
三、历史名人
冀如锡:清代刑部主事。以进士授刑部主事,康熙年间升为监察院左都御史,以所谏多切中时弊闻名。他殚心研究理学,以躬行实践为务。晚年尤爱钻研《周易》,学以致用,持己接物。通过象征天地风雷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的八卦形式推测自然和人事的变化;以阴阳二气的交感作用为产生万物的本源。这是我国古代有哲学思想的占卜术。
冀 俊:北周骠骑大将军。为人沉着谨慎,善隶书,特工模写。当时文帝常令他模仿魏帝的书法,写成敕书,与真无异。历任襄乐郡守,迁湖州刺史,加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进爵昌乐侯。清正廉洁,所历颇有政绩。
冀禹锡:金代进士。幼时聪慧,工诗善画,弱冠时即在太学有声望。
冀元亨:明代学者。正德举人,从学于王守仁,为濂溪书院主讲。
冀氏祠堂对联资料
冀(Jì)姓是唐尧的后代,得姓于春秋时期,是一个以国为姓的姓氏。得姓始祖:冀芮。唐尧的后代,冀国是朝的一个诸侯国,由唐尧后裔所传。灭国后变成了晋国的一个邑,后来被晋君封给大夫冀芮,冀芮的后代子孙,后来就“以邑为姓”而姓了冀。
望居渤海;
姓启唐尧。
——全联典指冀姓的郡望和源流。
渤海郡德贤富厚;
革弊堂名望崇高。
——全联典指冀姓的郡望和堂号。
骠骑大将持廉享誉;
工部尚书以谏闻名。
——上联典指北周骠骑大将军冀俊,字僧携,擅长写隶书,又善于模仿他人字迹,曾奉文帝命令仿写魏帝敕书。为官廉洁而清静。所到之处,颇有政声。下联典指清代刑部主事冀如,广平人。以进士授刑部主事,后升工部尚书,以所谏多切时弊闻名。
研经穷理,誉满濂溪书院;
善画工诗,名传金代龙山。
——上联典指明代学者冀元亨,字惟乾,武陵人。正德举人,师王守仁,主讲濂溪书院。下联典指金代进士冀禹锡,字京用,龙山人。幼聪慧,工诗善画,弱冠有声太学。
附:
作清静吏;
留端恪名。
——佚名撰冀姓宗祠联。上联典指上联典指北周骠骑大将军冀俊。下联典指明代神宗时官至户部侍郎冀练。
著作擅词坛之誉;
太原蜚循牧之声。
——佚名撰冀姓宗祠联。上联典指唐·冀重,字子泉,定州容城人事典,下联典指汉·冀简事典。
声著湖州,雅持清约恬静;
书编冀子,足征学识文才。
——佚名撰冀姓宗祠联。上联典指北周骠骑大将军冀俊。下联指唐代学者冀重事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