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名网 > 取好名字 > 百家姓 >

百家姓中戈姓和廖姓的来源

时间: 春林2 百家姓

众所周知,中国姓氏文化源远流长,我们所知道的每一姓都包含其独特且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发展故事,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百家姓中戈姓和廖姓的来源资料”,欢迎阅读与借鉴!

百家姓中戈姓和廖姓的来源

戈姓的来源

一、来源有二

1、出自夏朝东夷族的寒国。伯明之子名浞,因属寒国人,故史称寒浞。他杀死后羿当了国君,篡夺了夏朝政权,自立为王,封他的一个儿子浇在过国,另一个儿子封在戈国(位于宋、郑之间),为夏王朝附庸国。后来,少康中兴,灭掉戈国。原戈国后代子孙遂以国名命姓,乃称戈氏。

2、出自子姓,是禹王的后裔。寒浞篡夏以后,少康经过努力,终于复国。少康的儿子杼灭掉了寒浞建立的戈国,分封夏朝同姓人于戈。仍为诸侯方国,其后人亦为戈姓。

二、郡望堂号

【堂号】 "平允堂"、"平寇堂":明朝时候,饶平县知县戈尚有,执法平允。饶平距海甚近,海盗常登岸骚扰。戈尚有不发兵剿。县内有一种毒草能杀人,百姓常用它做坏事。戈尚有把这些犯罪的集合来,宣布"禁止用毒草。已经犯罪的暂不处理,要你们每天拔毒草缴给衙门赎。"大家不知要干什么,为了赎罪都踊跃去拔,很快把毒草拔光。戈尚有差人把毒草投到沿海各个井里,一村留一井不投,供民饮用。海盗突然登岸,在沿海井里提水解渴,所有海盗全都中毒而死。从此海盗平了,毒草也拔光了,奸民想利用毒草做坏事也没法做到了。皇帝知道了,提升戈尚有为刑部主事。

【郡望】

1、临海郡:《郡望百家姓》中记载:戈氏望出临海郡。三国吴太平二年置郡。相当于今浙江省东部沿海,象山港以南地区。

2、景州:在今河北省东光县及景县一带。明代景州戈氏,人才辈出。

三、历史名人

戈涛、戈源:清代兄弟二人皆举进士。献县人。

戈讪:明代著名画家,常熟人。

戈文:清代著名画家,苏州人。

戈载:(一七八六——一八五六)[一五]字宝士,一字孟博,号顺卿,又号弢翁,江苏吴县人。父戈宙襄号小莲,著有《韵表互考》、《韵类表》、《字母互考》、《字母会韵纪要》等若干种。戈载世其家学,尤潜心於宋人宫调声律之学。嘉庆十二年(一八〇七)县学生,选贡士,为大学典簿。“中岁後境日贫乏,始出为汗漫游,依人幕下,佐会计事”。晚乃归里,以词学讲论终老。传世著作有《词林正韵》三卷,《宋七家词选》,词集《翠薇花馆词》多至三十九卷。(词友吴嘉洤谓《翠薇花馆词》凡六十馀卷,见《仪宋堂文二集》卷七《亡友七人传》。)诗集亦有二十卷。另有《词律订补》若干种不传。

戈宙琦:清代著名画家,吴县人。

戈预:明代名人。

戈毅:元代学者。

戈公振(1890--1935):新闻学家,名绍发,江苏东台人。著有《中国报学史》等。

戈氏祠堂对联资料

戈(Gē)姓源出自夏朝东夷族的寒国,以国名为氏。寒国人伯明之子寒浞,杀死后羿当了国君,篡夺了夏朝政权,自立为王,封他的一个儿子浇在过国,另一个儿子封在戈国(位于宋、郑之间),为夏王朝附庸国。后来,禹王的后裔少康中兴,灭掉戈国。原戈国后代子孙遂以国名命姓,乃称戈氏。

望居临海;

源自东夷。

——全联典指戈姓的源流和郡望。

临海郡宗功久远;

平寇堂祖德绵长。

——全联典戈指姓的郡望和堂号。

建郡兴朝呈武略;

昌明正学改文风。

——上联典指明代名人戈预事典。下联典指元代学者戈毅。提倡明正文学,文风为之改变。

绍发精心编报学

裕良妙手塑名园

——上联典指现代新闻学家戈公振(1890--1935):名绍发,江苏东台人。著有《中国报学史》等。下联典指清代乾嘉年间名噪一时的园林艺术家戈裕良(1764-1830):他的造园技艺堪称神妙,将绘画艺术与园林建造结合起来,许多名园均出自其手。名家称“苏州园林为我国第一,戈裕良制作的园林又为苏州第一。”

附:

民称召父;

画得宋风。

——佚名撰戈姓宗祠联。上联典指明代工部侍郎戈允礼,有惠政,百姓把他比作“召父”。下联典指明代常熟人戈汕,善画,钩染细密,得北宋人画风。又能诗,兼善篆籀书。

公诸同好增友谊;

振笔直书表诚心。

——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新闻学家戈公振(1890-1935)“公振”二字的嵌字联。

都监著千城之绩;

提举倡正学之风。

——佚名撰戈姓宗祠联上联典指宋戈颜为池州兵马都监。下联典指南朝戈毅。

廖姓的来源

一、来源有四

1、出自己姓,为上古时期廖叔安之后裔。相传帝颛顼有个后裔叫叔安,夏时,因封于廖国,故称廖叔安,其后代以国为氏,称廖氏。

2、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子伯廖之后裔。周文王有个儿子叫伯廖,因受封于廖,其后裔也有以廖为氏,称廖氏。这支廖氏,望出巨鹿。

3、出自偃姓,尧、舜的贤臣皋陶的后裔夏时受封于蓼而得姓。楚穆王四年灭英、六二国,其后子孙有以国为氏;或以姓为氏,即为廖氏。

4、为缪、颜二姓所改。缪、颜二姓皆皇帝所赐,殷纣王执政时,残酷无道,缪、颜二姓有隐居于黄河西北,改姓为廖。

二、迁徙分布 廖氏早期主要是在今河南南部的蔡、平舆、汝南等县发展繁衍,因这一带西汉初属汝南郡,故廖氏族人皆称"先世居汝南",并以"汝南"为堂号。战国时期四川一带少数民族中也有廖氏。汉代有廖氏,为巨鹿太守,其子孙有的留居当地。三国时,襄阳人廖化,任蜀汉右车骑将军,其子孙有的在四川定居;临沅人廖立,徙汶山郡,晋代有隐士廖棠,为将乐(今属福建)人。南朝梁有以儒术知名的廖冲,为桂阳人。由此可见,廖氏在隋代以前已有族人迁至今河北、湖北、湖南、四川、福建、广东等省。唐代,中原廖氏曾两次迁至福建:一次是唐初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一次是唐末随王潮、王审知入闽,均在福建定居。至宋代,福建廖氏已发展成为大族,分布于宁华、顺昌、建宁、邵武、上杭、永定等许多地方,同时又有许多人徙居广东,分为大埔、梅州、兴宁、蕉岭、五华等支派。从清初开始,闽粤廖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还有一些人移居泰国、新加坡等国家。

三、郡望堂号

【堂号】 "果烈堂":蜀汉廖化,为关羽主薄。关羽败亡,廖化在战场上假装已死,得逃回蜀。拜宜都太守,迁右军车骑将军,领并州刺史,封中乡侯,所以叫"中乡堂"。又因他做事果敢刚烈,又叫"果烈堂"。 "紫桂堂":宋朝时候,廖君玉以朝清郎兼英州知府,他一生好学,在桂山建了一个书房叫"紫桂堂",因此廖氏有称"紫桂堂"的。 "万石堂":宋工部尚书---廖刚,娶秦国夫人张氏生子四,皆士,皇上赐每人官禄两千石,父子五人共享万石,时人号称"万石廖氏"。诗云:万石家声远,三州世泽长、瓜锦欣瓞衍,栾世庆荣昌。另外还有:"汝南"、"中乡"堂号。

【郡望】 1、汝南郡:汉高帝四年置郡。相当今河南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地区。东汉时移治平舆。 2、巨鹿郡:秦始皇二十五年置郡。东汉移治今宁晋西南。

四、历史名人

廖燕:清代文学家,其文恣肆犀利。工草书,状如古木寒石。又能戏曲。著有《二十七松堂集》等。 廖冲:南北朝梁国湘籍儒士。

廖抉:东汉学者,习诗画,满腹经纶,精通天文、风角推考之术,在当时的学术界享有盛誉。

廖刚:号高峰,北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出生于顺昌县交溪乡,36岁时宋徽宗崇宁五年进士,赐进士第出身,御史中丞改宋工部尚书,封少师,宣和二年,岁次辛亥,盗贼入顺昌,公遣其子谕贼,贼知公素守信义,遵命散去,地方得赖安宁,甚为君主倚重,召封为吏部员外郎,请营建康(南京)亲拥六师,以杜金人窥伺,历拜御史中承,知无不言,当时蔡京秦桧专权,亦为之畏惧、任吏部尚书至士卒, 至南宋高宗(赵构)绍兴十三年1143年逝世,享年73岁。不但是宋朝的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还是一位军事家。

廖氏祠堂对联资料

廖(Liào 飂)姓出自己姓,为上古时期廖叔安之后裔,以国名为氏。得姓始祖:廖(飂)叔安。颛顼帝生于若水,居于帝丘(今河南省濮阳),为南方楚国的先祖,其后裔叔安夏朝时受封于飂(古廖字)国,故称飂(廖)叔安。春秋时,廖国被楚所灭,国人以国名飂为氏。

廖氏在大陆的排名为第六十一位,而在台湾的排名为第十八位。

汝南郡,巨鹿郡诸支挺秀;

世綵堂,武威堂各族争芳。

——全联典指廖姓的郡望和堂号。“世綵”的内涵:一是长寿而有福气;二是宋皇帝(钦宗)御封“世綵堂”,更为显赫。

武功垂汉史;

威德耀祠堂。

——此联为鹤顶格嵌“武威”堂名,是指武威郡廖氏。

十贵一门荣万石;

百年六世耀三州。

——联典指宋徽宗时工部尚书廖刚,他的4个儿子廖迟、廖过、廖遂、廖遽同朝为将帅,父子号称十贵,一门官俸累计“万石”(读Dàn 音担,120斤为一石)。其居舍门额宋皇帝御封为“万石家风”、“世綵堂”。诗云:“万石家声远,三州世泽长、瓜锦欣瓞衍,栾世庆荣昌。”“三洲”是指廖氏先祖廖彦光的六世孙有三兄弟封为郡公,长为廖延邦,封清河郡公;次为廖延龄,封武威郡公;三为廖延春,封太原郡公。

伤心嫠妇吟秋燕;

呕血小姑感抚恩。

——上联典指清朝时廖云锦为马氏妇,早寡,其《咏秋燕》诗云:“伤心春雨香泥尽,羡尔先归到故乡”。下联典指廖忠臣妻欧阳氏抚养小姑,与亲女同乳,欧阳氏殁后,小姑泣至呕血,病年余。

肇封侯将军膺德庆;

倡节义驿丞回南宫。

——上联典指明代巢湖(今属安徽省)人廖永忠,征南将军,封德庆侯。下联典指明代南京大理少卿廖庄,是一个生性刚烈、恬淡的人,喜面折人过。因一封奏折惹怒了明景帝,被贬至四川宁羌驿,充任驿丞。景泰八年正月,英宗复辟,史称“夺门之变”,廖庄被起复回到南京。

附:

力行仁义事;

奉献忠孝心。

——佚名撰福建省南平市樟湖镇溪口村廖氏宗祠联。

慈孝友恭,一堂吉庆;

诗书礼乐,满室荣华。

——佚名撰廖姓宗祠联。

崇连祠堂,诏邑山连鲲岛峙;

远寻地脉,官陂水合虎溪流。

——佚名撰福建省诏安县官陂镇廖氏宗祠崇远堂联。此联以鹤顶格镶嵌“崇远”堂名。此联简单清楚地说明此支廖氏族人来历。

竹杖青奇,万里河山归杖下;

青囊元妙,一天星斗隐郎中。

——佚名撰江西省兴国县三僚村廖氏杨公祠联。这副对联,就暗寓了一个故事。公祠安放的是杨救贫祖师和廖金精的塑像。廖金精字伯瑀,年方十五就精通四书五经,人称“廖五经”。唐末兵荒马乱,科举不继,廖瑀转而研究堪舆之术。有一次,黄陂廖氏请杨救贫祖师去堪定一个门楼位置。廖金精预先用罗盘定准了方位,并在地下埋了一个铜钱做标记。杨救贫来后,却不用罗盘,只是用手里的一根竹竿,随手往地下一插,却正中了铜钱中间的方孔。廖金精这下服了杨公,虔诚地拜杨公为师,得到杨公亲传青囊秘籍。

学术仿西欧,开弟子新知识;

文章宗北郭,振先生旧家风。

——佚名撰福建省上杭县古田镇廖氏宗祠“万源祠”联。为纪念三世祖政廖妣梁安人,廖政第七世孙旺生、等五大房后裔于清道光二十八年戊申岁(1848年)在上杭古田建廖氏宗祠“万源祠”。1929年冬,著名的古田会议在廖氏宗祠“万源祠”召开,该祠成了古田会议会址而永载史册,誉传五洲。

武不屈、文不惊,须立丈夫志气;

威可畏、仪可象,乃为君子规模。

——此联为以鹤顶格嵌廖氏宗祠“武威堂”堂联。

溯源本于西周,祖德文谟昭百代;

肇冠堂兴南宋,家声世綵振千秋。

——清朝时有翰林院学士廖甡返乡拜祖,嘉庆帝爱新觉罗·颙琰封送这一副饯别送行对联作廖氏堂联。这副对联对仗工整,气势磅礴,上联点出了廖氏是“周文王之后”的悠长历史;下联赞誉廖刚德行,激励廖氏子孙弘扬“世綵家声”。

祖德溯三洲,源远流长,看此日人文蔚起;

宗功承万石,根深叶茂,喜今朝景远维新。

——佚名撰廖姓宗祠联。

源远流长,自唐代为御史、中丞祖德宗功,当思发扬光大;

溪清水秀,由博州迁豫章、南墅瓜繁椒衍,毋忘好友新朋。

——佚名撰江西省上犹县仔阳乡源溪村廖氏宗祠联。

3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