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下雪有什么说法
冬至下雪有什么说法
冬至下雪有啥说法这要看地方吧,不过农村俗语:“冬至下场雪,夏至水满江”,如果在冬至这天下雪,那么明年的夏至前后的时间就会下很多的雨,这是通过观察冬至这天的天气来判断明年的天气。还有的说:“冬至有雪,九九有雪”。谚语意思大致相同,也是预兆下雪较多,从一九开始陆陆续续出现降雪,尤其是三九四九时节,更是下雪的时候,大雪飞舞,雪花不断。
冬至下雪是什么兆头
如果在冬至这天下雪,那么明年的夏至前后的时间就一定会下很多的雨,很明显就是通过观察冬至这天的天气来判断明年的天气。在古代没有卫星的情况下,还能准确地进行预测,这也算是我们祖先的智慧了,毕竟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还要经历很长时间的观察和记录才得出这样的结论。
冬至下雪好还是不下雪好
古人认为,如果冬至时天空晴朗,天气冷时不冷,说明冬至后的天气不会太冷。雨和雪少了。冬天不下雪对庄稼来说不是一件好事。首先,由于冬季气候温暖,这将导致小麦徒然生长,并在明春早春拔节,影响小麦产量。第二,因为冬天的高温也会导致虫害急于尝试。明年春天气温上升后,虫害将肆意蔓延,危害农作物。第三,由于冬季雨雪少,田间干旱,容易造成小麦冻害。在即将到来的春天,田埂条件不足,将滋养小麦的生长。
冬至的由来
根据周朝的记载,民间有利用冬至日在郊外祭祀天的大型活动,又因为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在周代的正月等于我们现代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本质上是没有什么区别的,一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以后,才把正月和冬至真正的分开,因此,也可以说:过“冬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的,盛于唐宋,相传到今天。
唐、宋的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时间,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的活动,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然会有一些地方在冬至的这天过节庆贺。
因为历法的不同,使得民间一直传承著周历历法,认为冬至过后就是新一年的开始(才有吃圆仔后就多了一岁的说法)这也是冬至为何在民间会那么受百姓重视的原因,但是这样的错误传承,使得民间的观念与目前择日学上,所用的夏历历法有了很大的不同,这样的错误观念应该改正,把正确的历法传承才对。
冬至习俗
1、祭祀
冬至节亦称冬节、交冬。它既是24节气之一,是中国的其中一个传统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看重的,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
2、吃水饺
每年农历冬至的这天,不论贫穷还是富贵,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冬至的这一天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的恩情。到现在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3、九九消寒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的意思。
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到六九,沿河看杨柳;七九河冰开,八、九燕子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